

洗腳禮對基督徒相交服事的啟廸
錄自《2012年4月大埔堂季刊 -- 牧者心聲》 洗腳禮,在教會年曆節期中,又稱為濯足節,英語稱為Maundy Thursday,是紀念主耶穌基督設立了聖餐禮和洗腳服事精神的重要日子。時至今天,仍有教會每年都在聖週的星期四舉行洗腳禮儀。今年區會也在基督設立聖餐日聯合聖餐崇拜中,設有洗腳服侍儀節(為別人洗腳及接受別人替自己洗腳),讓會眾默想基督謙卑服事的見證。主耶穌從未曾吩咐過門徒要行此禮,像行洗禮和聖餐禮一樣,因此在教會中,很多時都採取象徵式及代表性的做法,由牧者為信徒洗腳,洗腳禮並不是聖禮之一,而是效法主耶穌基督為門徒洗腳,藉此表達謙卑與服事的精神而已。 根據聖經新約福音書的記載,主耶穌在受難前按例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(約12:12),祂安排了兩位門徒先到城裡打點逾越節的晚餐(可14:13~16)。當天晚上,主耶穌和十二門徒到達晚餐的地點(可14:17),按照猶太人的風俗,要為客人洗去腳上的泥土。此時,主耶穌脫了衣服,以手巾束腰,把水倒在盆裏,逐一為門徒洗腳,再用腰間所束的毛巾擦乾(約13:4~5)。主耶穌為門徒洗完腳後,穿上衣服坐了下來,對門徒


出席安息禮之再思
錄自《2012年 4月大埔堂季刊 -- 牧者心聲》 引言 大埔堂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,教友中長者佔的比例也不少,每年我們都會送別不同的肢體,關顧他們的親屬,牧者盡可能第一時間安慰他們,陪伴他們,也會按著需要與他們商討安息禮的安排。 基督教的生死觀 保羅說面對主內的親人逝世,不應是哀傷至沒有指望,因為有復活的盼望,安息禮中的哀傷只是惜別和思念,有一日再要重聚,逝去的親人只是面對生命的轉變,至終成為不能朽壞的生命。死亡在聖經中是一件平常的事,宣告人生的旅程完畢了,各人應注重在生時是否活在真理之中,彰顯上帝的榮光。 塵歸塵,土歸土,靈仍歸於賜靈的上帝,我們應視死亡是歸回上帝那裡,在世的生活有勞苦愁煩,認識主得蒙拯救是人生的依歸;死亡只是離開勞苦的人生,歸回上帝那裡得享安息。基督教信仰有永生盼望,人死後靈魂被主接去,安息在主的懷中,人的身體已經完成在世上的用途,基督徒死後土葬火葬也合宜,因為復活後有全新榮耀、永恆不會朽壞、不會衰殘的身體,基督徒有天堂的福樂,沒有疾病和痛苦,他日在天家信主的人可以再相見,在世上分離是短暫的(哥林多前書15:35-58)。 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