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席安息禮之再思
錄自《2012年 4月大埔堂季刊 -- 牧者心聲》
引言
大埔堂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,教友中長者佔的比例也不少,每年我們都會送別不同的肢體,關顧他們的親屬,牧者盡可能第一時間安慰他們,陪伴他們,也會按著需要與他們商討安息禮的安排。
基督教的生死觀
保羅說面對主內的親人逝世,不應是哀傷至沒有指望,因為有復活的盼望,安息禮中的哀傷只是惜別和思念,有一日再要重聚,逝去的親人只是面對生命的轉變,至終成為不能朽壞的生命。死亡在聖經中是一件平常的事,宣告人生的旅程完畢了,各人應注重在生時是否活在真理之中,彰顯上帝的榮光。
塵歸塵,土歸土,靈仍歸於賜靈的上帝,我們應視死亡是歸回上帝那裡,在世的生活有勞苦愁煩,認識主得蒙拯救是人生的依歸;死亡只是離開勞苦的人生,歸回上帝那裡得享安息。基督教信仰有永生盼望,人死後靈魂被主接去,安息在主的懷中,人的身體已經完成在世上的用途,基督徒死後土葬火葬也合宜,因為復活後有全新榮耀、永恆不會朽壞、不會衰殘的身體,基督徒有天堂的福樂,沒有疾病和痛苦,他日在天家信主的人可以再相見,在世上分離是短暫的(哥林多前書15:35-58)。
禮儀的意義
耶穌說:「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」(馬太福音8:22),意思是禮儀本身並沒有甚麼大不了,基督徒應注重在世上生活要跟從上帝;禮儀本身是一種生命教育的工具,安息禮的意義是重整個人生活的優先秩序,如思念與逝去親人的關係,也讓生存者再次檢視生命的意義和態度,重新認識生命的主宰,並省察自己的信心,仰望主的憐憫。(帖撒羅尼迦前書4:13-18)
我們處理喪禮時,應予以死者尊嚴,禮儀是為生人而做的,重點在於讓參與的人可以流露惜別之情,將悲傷、不捨得及分離的傷痛情緒表達和抒發,藉著儀節程序令人心靈得著安慰。
對家屬的支持
有親人離世,家屬定必心裡難過,教會在此時此刻最合適表示關心,弟兄姊妹的出席及慰問必能成為家屬的安慰和支持。弟兄姊妹出席安息禮(或稱告別禮),可穿著黑色或素色衣裳,可隨著自己心意預備帛金,到達後先到靈前黙禱,慰問家屬,安坐時可回憶上帝對去世者的恩惠。
近來我留意有肢體不計較與去世者是否相熟,只要是教友的喪禮,他們定必出席,以表示關懷與支持,這現象顯示弟兄姊妹成熟了許多,教會一家的温情洋溢出來。若我們教會有固定的獻詩隊伍,以此作為安慰的事奉,有這樣心志的肢體多起來的話,也是十分好的見証。
死亡最令人難過的是與所愛的親人分離,安息禮最叫人得安慰的是看見人能在憂傷中彼此關心,互相扶持,一同持守永恆的盼望。
註:部分內容摘自生命導航基督教會編輯的「基督教會喪禮禮儀安排指引」。